從滿鐵圖書館到民國風書店,新華書店靠老建筑“翻紅”?
當下,新華書店存在的意義已經(jīng)不僅是銷售圖書這么簡單,它還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記錄了一個時期的繁華。一棟老建筑總會深深吸引人們的目光。不少書店借力歷史建筑自帶的文化底蘊與流量屬性,創(chuàng)新空間場景,重塑文化吸引力——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所在建筑的前身是滿鐵圖書館,杭州解放路新華書店采用特制青磚復原民國風的外立面,江西新華廬陵縣學店在保留廬陵縣學舊址歷史元素的同時加入現(xiàn)代風格設計……
這些與歷史建筑融合的典型案例,揭示出新華書店在市場轉型陣痛中的創(chuàng)新,為城市更新提供人文溫度與文化傳承,新華書店的金字招牌也在無形中喚醒與強化了獨屬于某個城市的文化記憶。
為此,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筇貏e策劃“當新華書店遇上歷史建筑”專題,記者采訪多地書店負責人,從歷史背景、改造設計、運營效果、轉型挑戰(zhàn)及文化傳承等方面,探究“老建筑”中的新華書店煥發(fā)的“新靈魂”。
老建筑的歷史印記 從過往功能到文化新載體
在杭州市解放路新華書店的時光足跡墻上,一張20世紀50年代的書店外景照片吸引著往來讀者的目光。照片中,頗具年代感的弧形外墻與如今的解放路書店如出一轍。經(jīng)過歲月流轉,這座陪伴杭城讀者70余年的建筑雖歷經(jīng)數(shù)次修補,卻始終保留著最初的核心風貌,如同一位沉默的記錄者,記錄著杭州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記憶。
20世紀50年代的杭州解放路書店
杭州解放路書店
這家書店的建筑前身,是20世紀30年代民族工業(yè)鼎盛時期的商務印書館杭州分館。當時,作為中國現(xiàn)代出版業(yè)開端的商務印書館,斥“巨資”在迎紫路(今解放路)中段青年路口建造該分館,最初承擔印刷、編譯、出版與發(fā)行功能,是商務印書館全國眾多分館中的重要一員,也是近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節(jié)點。
坐落于老建筑的新華書店不止這一家,位于長春市寬城區(qū)人民大街650號的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其所在建筑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原為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設立的滿鐵圖書館,建筑風格融合日式簡約與歐式古典元素,是長春市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歷史保護建筑。江西吉安廬陵縣學店的歷史更可追溯至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作為吉安地區(qū)的官學代表,這里曾是當?shù)刈x書人求學入仕的起點,培育出文天祥、胡銓等歷史名人,1930年還曾作為紅二十軍指揮部舊址,古色文化與紅色記憶交織,文化底蘊早已融入建筑肌理。2024年2月,吉安市新華書店在原舊址上打造的廬陵縣學店正式開業(yè),成為多功能文化復合體。此外,沈陽市新華書店馬路灣書店,始建于1948年11月8日,其前身是東北書店第一門市部,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
北京西四新華書店
即便是部分曾承擔其他功能的老建筑,也因其“公共屬性”與書店需求高度契合,得以長期延續(xù)書店經(jīng)營。北京西四新華書店的轉角樓為磚木結構,自新中國成立后便作為新華書店使用,東、南兩翼呈曲尺狀連接,灰瓦起脊屋頂、朱紅油飾檐柱及壯碩的梁柱檁柁均為當年舊物,既符合老北京建筑風貌,又能靈活劃分閱讀與經(jīng)營區(qū)域。中國書店虎坊橋店所在的“船樓”是百年地標,前身是康有為、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強學會書局,如今成為中國書店所在地,更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開設在老建筑中的書店,雖跨越不同年代、分布不同城市,卻有著相似的文化基因。它們之所以能長期承載書店功能、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并非偶然的空間嫁接,而是它們從誕生之初,就與“文化屬性”深度綁定,具備適配書店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特質。這種先天屬性為其長期經(jīng)營書店奠定了基礎,也為書店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色。
改造邏輯 在“保護”與“創(chuàng)新”中覓得平衡
將歷史建筑改造為適配現(xiàn)代需求的新華書店,核心挑戰(zhàn)在于“如何平衡歷史風貌保留與現(xiàn)代閱讀空間需求”,既要保留特色歷史元素,又要創(chuàng)新空間設計,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融合,實屬不易。杭州市解放路新華書店的改造,是這種“新舊融合”的典型樣本。
據(jù)了解,杭州市解放路新華書店在改造時,采用從建筑本體入手的方式,用特制青磚復原民國風外立面,與周邊歷史街區(qū)形成視覺延續(xù);內部以“詩詞天階”串聯(lián)四層區(qū)域,沿階梯布置圖書陳列和文化標識,既凸顯水墨江南文脈,又構建立體文化敘事空間。該店經(jīng)理馬曉靜強調:“對這家書店的改造不是簡單的‘新舊疊加’,而是讓歷史成為閱讀背景,讓閱讀延續(xù)歷史?!闭蛉绱耍斪x者在青磚拱窗前讀一本歷史類書籍,這種時空對話的體驗,是普通現(xiàn)代書店無法替代的。
滿鐵圖書館舊址
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
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的改造聚焦“保護”與“創(chuàng)新”的融合。該店業(yè)務經(jīng)理張娟介紹,書店在改造時保留了其原有的淺黃色外墻及圓拱形窗戶等歷史元素,盡顯精致大氣、宏偉肅穆之風,體現(xiàn)了獨有的古典建筑風格。這些元素與新華書店傳承文化的屬性相呼應,讓讀者在接觸文化的同時觸摸歷史。同時,引入智能燈光、互動詩歌墻等現(xiàn)代設計,采用輕鋼結構搭建活動區(qū)以適應老建筑承重限制,并在窗邊設置閱讀卡座利用自然采光,既滿足現(xiàn)代功能需求,又未破壞建筑原貌。
吉安廬陵縣學店的改造遵循“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追求“陰陽平衡”“動靜互補”的和諧美感。改造中,廬陵縣學店保留了建筑原有結構、外墻裝飾及石柱、磚瓦等內部特色元素,同時重新規(guī)劃內部空間,增加舒適閱讀區(qū)及現(xiàn)代化照明、空調系統(tǒng),并利用空間特點設計獨特閱讀角落。吉安市新華書店新業(yè)態(tài)經(jīng)營部主任曠淑芳表示,書店最大程度保留了廬陵縣學舊址歷史元素,同時融入現(xiàn)代風格,兼具古典韻味與新時代美感;既能讓讀者看到廬陵縣學的歷史痕跡,又能讓他們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閱讀。
江西新華廬陵縣學店老照片
江西新華廬陵縣學店
成立于1949年1月28日的國慶路新華書店是揚州的第一家新華書店,前身是民國時期“建國書店”,于2019年翻新設計,并帶動揚州古城區(qū)的城市更新。該店改造時同樣注重與歷史風貌協(xié)調,建筑外觀以灰色為主基調,契合整條街的風格;一層以“幈宮”為設計靈感,屏風和書架采用白色半透明亞克力材料,使書籍呈現(xiàn)“懸浮”效果,既具現(xiàn)代感,又與古城氛圍相融 。
歷史底蘊賦能 提升文化吸引力 匯聚多元客流
老建筑為新華書店帶來的,不僅是獨特的空間,更是差異化的吸引力。這些飽含著歷史底蘊的建筑承載的時代記憶,成為書店吸引特定客群的天然名片,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讀者,都能在這里找到與歷史對話的連接點。
這種吸引力既體現(xiàn)在客流的匯聚上,也反映在文化活動的創(chuàng)新中。馬曉靜提到,改造后的杭州解放路新華書店吸引了兩類核心客群:一類是喜愛復古文化、熱衷探尋城市歷史的年輕人,他們會專門將書店作為“打卡點”,拍攝老建筑細節(jié)分享至社交平臺,為書店帶來新客流;另一類則是對杭州民國歷史感興趣的中老年讀者,他們常來此懷舊,紛紛表示在歷史建筑中閱讀能喚起回憶,增強與城市歷史的連接。該書店還通過策劃征文活動,征集讀者與書店的共同回憶及故事,進一步激活老建筑的文化價值。
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
更重要的是,老建筑的吸引力還培養(yǎng)了粉絲社群。許多讀者從“過客”變?yōu)椤俺?汀?,甚至主動擔任活動志愿者。吉林新華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因滿鐵圖書館舊址的歷史底蘊,同樣成為長春新晉網(wǎng)紅打卡地。據(jù)張娟介紹,該店60%的客流來自慕名來拍照的年輕人;在文化活動方面,書店每月舉辦的“文學客廳”公益講座、分享會、非遺手作等活動,借助老建筑的獨特氛圍,使活動日客流翻倍,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銷量增長40%?!袄辖ㄖ目臻g特性為這些活動提供了獨特的氛圍,吸引了眾多對歷史文化和詩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經(jīng)常來到店內參加活動,甚至主動成為活動志愿者?!睆埦杲忉尩溃氨Wo不是凍結時間,而是讓老建筑以新的方式活在當下——拱形門窗下舉辦詩歌分享會,這種場景本身就是對歷史的重新詮釋?!?/p>
老建筑的“空間特性”還為文化活動賦予了不可復制的魅力。吉安廬陵縣學店高挑的天花板、寬敞的走廊與古樸的庭院,為讀書會、講座、手工體驗等活動提供了天然場地——舉辦廬陵文化講座時,聽眾坐在保留著古建元素的廳堂里,與歷史上的文人學子隔空對話;開展非遺手作活動時,家長與孩子在磚瓦梁柱間制作手工藝品,既體驗了傳統(tǒng)文化,也感受了老建筑的韻味。曠淑芳表示,老建筑的空間讓活動“更有代入感”,這是普通現(xiàn)代書店難以替代的優(yōu)勢,也讓活動的參與度與口碑持續(xù)提升。
文化傳承 活化老建筑 延續(xù)城市文脈
新華書店與老建筑結合的模式,不僅是實體書店的轉型探索,更成為延續(xù)城市文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老建筑避免閑置或被商業(yè)化吞噬,重新成為連接城市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節(jié)點。
這種模式首先為“歷史建筑活化”提供了可行路徑。相較于大規(guī)模商業(yè)開發(fā)對老建筑的改造,新華書店的運營更注重呼應歷史建筑原有的“氣質”。杭州解放路新華書店保留建筑多次改造的時代印記,將其轉化為“城市變遷展覽角”,用老照片、舊書影與新書陳列形成對話;北書房·新華詩歌書店則將舊時的滿鐵圖書館改造為傳播本土詩歌文化的場所;蘭州新華書店文化小院復刻延安清涼山新華書店舊址,用原石窯洞式外墻呼應紅色歷史。這些改造證明,無須大拆大建,通過“小而美”的改造,就能讓老建筑的歷史信息融入當代生活,成為讓歷史建筑“活”起來。
其次,這種模式讓城市文脈從歷史變?yōu)榭筛兄捏w驗,讓市民從城市歷史的“旁觀者”變成親身體驗的“參與者”。馬曉靜介紹,杭州解放路書店內常有老杭州人來分享解放路的過往故事,而年輕人則更多用鏡頭記錄建筑細節(jié)傳播到社交平臺,他們分享的故事、拍攝的照片、參與的活動,都在讓城市文脈變得更鮮活;親子家庭在這里也通過書籍了解城市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為城市更新注入了“人文溫度”。在商業(yè)化主導的城市改造中,新華書店入駐老建筑的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義。曠淑芳指出,從城市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該模式通過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閱讀空間的結合,延續(xù)了城市文脈,讓市民在享受現(xiàn)代便利的同時感受歷史厚重?!斑@種模式為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城市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可行路徑。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創(chuàng)新,為城市文化發(fā)展注入新活力?!彼a充道。
不可否認的是,老建筑為書店帶來了人氣,長春滿鐵圖書館舊址因詩歌書店重新被關注,吉安廬陵縣學成為市民文化聚集點,北京西四書店的朱紅檐柱仍在陽光下散發(fā)著文學氣息——這些老建筑與新華書店的結合體,不僅是售書場所,更是城市的“文化客廳”,承載著市民的情感記憶,也為城市保留了“有溫度的歷史”。它們共同證明,實體書店的轉型,不只是空間的改造,更是文化價值的重塑;老建筑的活化,不只是形態(tài)的保留,更是歷史記憶的延續(xù)。